你好,欢迎光临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网! 站内搜索
“致知“是一门最高的学问
发布时间: 2010-03-19 浏览次数: 542

  

 
二十多年前我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任教英美文学课的是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的马修·格雷斯教授。第一堂课走进教室,他劈脸就问:“学文学有什么用?”稍等片刻后,他自问自答道:“惟一有用的,是它可以为教文学的提供职业,教出来的学生还可以继续教文学!”当然,他语中不乏讽刺,因为来中国教文学,他已多次被问及外国文学“学了有什么用?” ——如果一定要“用”,那就是继续教文学。格雷斯教授语中带着点愤怒,更带着疑惑。我想,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人类知识并不仅限于“应用”一类,为何非以“用”为判断准则不可?
 
格雷斯教授似乎有点偏激。除了用于教学,文学还是有点用的,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强调文学的应用价值。最近,我读到一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吉尔伯特·海特写的题为“诗歌有什么用?”的文章(看来在美国也有人问同样的问题,不然就没有必要撰文作答),在其中海特教授提到了两点“可用之处”:第一,诗歌可以创造美的意境,提供愉悦,其作用就如音乐一样;其二,它能为人生经验提供表达语言。他强调第二点非常重要。我们常常无法察觉我们所感受的东西,内心中的复杂情绪也是大多数人的语言所不足以表达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这种体验的机会。[1]这篇文章被收集在《大学新生基础阅读》中,可见对文学的认识问题有其典型性和重要性。
 
海特教授所言及的文学的“用处”似乎仍然太空洞,有点不着边际,与许多人头脑中技能性的“实用”概念相去甚远。其实我们何必牵强附会,非要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待文学,或外国文学,因为文学就其本质而言,并不是“致用”的东西。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学以致用”固然没错,但“学以致知”才应是更普遍,甚至更高的目标。很多学科都不是以“致用”为目的的,如哲学、历史、美学、伦理学等。人类学家进入丛林观察原始部落的文化与生活,为的是得到原型,更多地从根本上理解人类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自然科学也同样。如果一个天文学家花一辈子的时间研究几万光年之遥由气体组成的星球,他肯定不是出于未来移民的考虑,而是为了更多地认识我们生存其中的大环境 —— 宇宙。以是否实用为标准,实际上是将神圣的高等教育降格、贬黜、庸俗化了。重实用,轻意识,重技术,轻艺术,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和实用主义的短视的表现。文学是一门“致知”的学科。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艺术反馈经验,提供认识社会和人本身的观察窗口,它的影响力不是直接的,但是深远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精神的;不是可以明显感知的,但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
 
外语学科中,比如英语专业,其全称是英语语言文学。汉语也同样,所谓的“语文”是语言文学并置的两个部分的简称。为什么必须合在一起,道理显而易见:这两者是不该分开,也是不可分开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严峻的现实是,在今天的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学的现象。文学这一门语言艺术却常常受到冷待,以至于安排文学课像是做了亏心事,理不直,气不壮。外语教学偏重技能,偶尔使用文学范本,也只将其当作技能的容器。说到容器,古人最早制陶时,就已从造型、纹饰等艺术审美角度,而不仅仅只从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以至于英国诗人济慈面对一只希腊古坛,一边惊叹古代文明之伟大,一边思索着艺术和智慧的关系,在《希腊古瓮颂》中写下了千古绝句: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
         你们所知道和应该知道的一切。
 
随着技术的发展,器皿越来越精美。人类文明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将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到了一起。那么今天在对待外语学习上,我们为什么只追求实用而对语言艺术表示不屑呢?
 
高校中“重语轻文”现象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语言与应用有关。到了研究生层次,选翻译方向的最多,理由相同,而文学方向的学生人数寥寥。其实我们认为,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外国文学倒是任何有能力学习的人都应该学习的 ——不为所“用”,而为所“知”。文学是认识人生、掂量经验、开启心智的学问。它可以陶冶情趣,开阔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所难以取代的。除此之外,外国文学也是真正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路径。
 
追其根源,高校外语教学中外国文学地位问题反映的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问题。高等教育可以包括应用,但应超越应用。它应该让学生获得包括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辩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在内的并不属于某一项专门技艺但比实用技能更重要的抽象的东西。这个抽象的东西我们今天称之为综合素质。而学习外国文学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效而重要的一环。
 
    剑桥大学流传着一句很能说明其教育宗旨的话。在该大学,“零零碎碎的都教一点,实实在在的都不教”(“Teach a bit about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about nothing.”)。前半句指他们的教学涉及广泛,后半句指他们不传授实用的、实在的、实惠的技能。“不教”是带点调侃的说法,暗中讽刺了教育实用主义的思想,表达的不是歉意,而是得意。像剑桥这样的名牌学府,可以高高凌驾于技能教育之上,天马行空,翱翔在人类知识的广阔空间。而职业技术学校的几乎每一门课都可以“致用”,但也是相对低层次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致知”的学习是更高层次的学习。
 
作了所有这些论证之后,我们甚至可以反过来强调文学所具有的“及物”用途,也就是说,文学不只具备内在的美学价值,它同时也富有教化意义,指涉现实,反映生活,起到影响和改变社会现状的作用。文学已经显示了,并将继续显示其在改造国民精神文化素质方面的重大意义。如果鲁迅是个名医,他可能帮助救治了很多病人。但他成了文学家,帮助救治了整个民族的病疾。幸亏鲁迅弃医从文。
 
原文刊于《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5期


[1] Gilbert Highet, “What Use Is Poetry?” in John D. Lawry ed., College 101: A Freshman Reader (New York: McGraw-Hill, 1992), p.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