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网! 站内搜索
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预演:论《芬尼根的苏醒 》的人物塑造
发布时间: 2010-03-19 浏览次数: 1123
T itle: Cha rac te riza tion in F innegans W ake:  The P review of Po stmode rn ist A rt of F ic tion
A b stra c t:  Th is p ap e r  is  in tended  to  d iscu ss  the  cha rac te riza tion  in Jam e s Joyce ’sF innegans W ake and to demon stra te the p review of h is po stmode rn ist a rt of fic tion.  It no t on ly exam ine s the h isto rica l change of Joyce’s fic tion and sign ifican t tran sfo rm a tion of the cha rac te rs in h is la st no2 ve l,  bu t a lso exp lo re s the ir in trica te conno ta tion s.  M eanwh ile,  the p ap e r ana lyze s the inne r logic of  the po stmode rn cha rac te rs,  the ir c ip he ring func tion and fragm en ta tion of the se lf in the extrem e2 ly d ifficu lt text.
Key word s:  FinnegansW ake po stmode rn ism  cha rac te riza tion
A u thor: L iW e ip in g,  Ph. D. ,  is p rofe sso r of English lite ra tu re and Ph. D.  sup e rviso r a t Shang2
ha i In te rna tiona l Stud ie s U n ive rsity (Shangha i 200083 , Ch ina).  Em a il: wp li123 @ ho tm a il. com
 
 
      乔伊斯的最后 一 部小 说《芬 尼根 的 苏 醒 》(又 译《芬 尼 根 守 灵 夜 》)  ( Finnegans W ake, 1939 )问世标志着 20世纪英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然而 ,这部在西方文坛地位极 高 、争议极大 、问津极少甚至连专家学者都望而却步的小说不仅留下了一大堆令人费解的谜 团 ,而且也引发了我们的种种思考与回味 。当我们对《芬尼根的苏醒 》作一番哪怕是最粗略 的浏览之后 ,便会发现它与作者此前发表的现代主义经典力作《尤利西斯 》(U lysses, 1922 ) 之间在艺术上具有质的区别 。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小说的主题 、结构 、叙事策略和语言形式 上 ,而且也反映在小说人物的塑造上 。其实 ,人物描写艺术的嬗变既是乔伊斯的小说实验与 革新的重要环节 ,也是他最终将小说艺术推向极限的切入口和兴奋点 。如果说《尤利西斯 》 的人物是传统文学秩序开始土崩瓦解和现代主义思潮风起云涌时的产物 ,那么《芬尼根的苏醒 》的人物则诞生于后现代主义新纪元的前夕 。从某种意义上说 ,“乔伊斯的‘语言自治 ’ 和‘新的词汇艺术 ’导致了一个继续发展现代主义的某些积极性的创作新阶段 ”(Steven son195)。因此 ,乔伊斯在 《芬尼根的苏醒 》中的人物塑造可以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 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预演
        在人物描写艺术方面 ,《芬尼根的苏醒 》依稀可辨地展示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新纪元 的第一道曙光 。人们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主义 ”向“以语言为中心的 后现代主义 ”的过渡与转折 。如果说此前发表的《尤利西斯 》依然体现了认识论 (ep istemo2 logica l)原则 ,即通过人物的精神世界来反映客观世界 ,从而使读者认识爱尔兰的社会本 质 ,那么《芬尼根的苏醒 》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体论 (on to logica l)的原则 。在这部被作 者认“将使批评家们忙上三百年 ”(q td.  in E llm ann 761 )的作品中 ,人物似乎生活在一个 本体上独立的 、基本封闭的小说世界里 。由于乔伊斯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代码功能 ,醉 心“词汇革命 ”,并试图通“语言自治 ”的方式来创作一个自足的“反身文本 ”(Steven on 195 ),因此 ,他笔下的人物仿佛生活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文字迷宫里 ,在一大堆令人费解的符 号 、代码和文字谜语间游荡 。如果说《尤利西斯 》的人物描写代表了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颠 峰 ,那么《芬尼根的苏醒 》在人物塑造上前瞻性地反映了六七十年代风行于英美文坛的后现 代主义理念和风格 。正如美国当代著名评论家哈桑 (Ihab H a ssan,  1925 —)所说 ,《芬尼根的 苏醒 》“是我们后现代主义可怕的预言某种文学的预示和理论依据 ”(q td.  in Steven2 son 196 )  。显然 ,在《芬尼根的苏醒 》中 ,乔伊斯的人物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有意摈弃 传统小说人物对社会人的模仿原则 (the m im e tic p rinc ip le ),将小说人物埋在一种隐晦复杂 的语言结构中 ,从而极大地淡化了人物反映生活的基本功能
        《芬尼根的苏醒 》①以一种模糊 、混沌的语言体系和一种反形式 、反模仿和反释义的文本
结构来展示其人物形象 。小说以傍晚开局 ,并以次日清晨结束 。它像一本夜间的日记 ,用极 其晦涩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睡着的都柏林家庭的梦幻意识 。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是这家的男主 人酒店老板伊厄威克的梦呓与幻觉 。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包括伊厄威克的妻子安娜 、他们 的一对孪生儿子森与桑以及女儿伊莎贝尔 。此外 ,小说中还先后出现了一些次要人物 :酒店 的两名帮工乔与凯特 、在店堂饮酒的 12名顾客 、同桑交往密切的四位长者 、在镇上玩耍的28个女孩以及在凤凰公园的树丛里行为不轨的两个妓女和三名英国士兵 。然而 ,与伊厄威 克家庭的五个人物相比 ,这些次要人物更是显得实而若虚 、影影绰绰 ,像小说世界中的其他 一切有形无体的东西一样在茫茫黑夜中飘然而过 。显然 ,乔伊斯在《芬尼根的苏醒 》中的人 物描写艺术发生了质的变化 。与《尤利西斯 》的三位主人公相比 ,《芬尼根的苏醒 》中的五个 主要人物已不再是有血有肉 、栩栩如生 ,而是若隐若现 ,犹如夜间的萤火虫一般 ,令读者难以 捉摸 。这无疑表明 ,乔伊斯在他创作后期超越了反映论的界限 ,放弃了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 塑造与刻画 ,而是更加关注文本构造 、语言实验和文理叙事的极端形式主义 。从某种意义上 说 ,随着历来被视为小说主体的人物在《芬尼根的苏醒 》中的解体 ,一种混沌的 、反形式和反 模仿的人物描写艺术在毕生追求革新的乔伊斯手中运用而生
        应当指出 ,极力淡化人物形象 ,改变小说人物固有的“表现功能 ”(rep re sen ta tiona l func2 tion),不仅体现了乔伊斯人物描写艺术的显著变化 ,而且标志着英国小说人物史上的一 次重大转折 。如果说 ,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具有劳伦斯所说的那种“旧的稳固 的自我 ”(an o ld stab le ego )② ,而现代主义作家在没有表明困难的情况下深入探索了那个“依然较为统一的自我 ”(a still un ified se lf)的复杂性 ,那么《芬尼根的苏醒 》中的人物则代表 了主体的缺席 。他们似乎被塑造成了一种与现实人物对立的“自在之物 ”(an on to logica l be2 ing),“一种缺乏实体的自我 ”(a se lf devo id of e ssence),或小说中具有“主导地位的统一模 型 (a p re sid ing p a tte rn of un ity) (  Glick sbe rg Ⅺ -Ⅻ)。由于《芬尼根的苏醒 》是一部以朦胧 晦涩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夜间梦幻意识的小说 ,因此其人物不仅缺乏社会活动和物理意义上 的行动 ,而且也失去了一个具体的 、稳固的和完整的自我 。在《芬尼根的苏醒 》中 ,无论是主 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 ,都像是在茫茫黑夜中飘荡的幽灵 (p han tom s),出没无常 ,流转徘徊于混沌的文本和虚构的世界之间 。换言之 ,这些人物不仅失去了传统小说人物的“表现功能 ” 和根据模仿理论进行解读 (m im e tic read ing)的可能性 ,而且被抹去了人的个性和具体特征 。 引人注目的是 ,在极力淡化人物形象的同时 ,乔伊斯却在人物身上注入了大量的有关宗教神 话 、历史典故 、爱尔兰民间传说乃至其本人的生活经历方面的内容 。几乎各种可用的素材都 堂而皇之地走向人物 。显然 ,作者试图让《芬尼根的苏醒 》的人物象征性地代表爱尔兰民族 乃至整个现代西方社会的集体无意识 ,并使他们成为人类历史活动的一个缩影
        综观《芬尼根的苏醒 》的人物角色 ,我们不难发现三个显著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 一 、《芬尼根的苏醒 》的人物既是乔伊斯构筑西方现代神话的艺术载体和文学工具 ,又是混沌世界中的内在秩序和逻辑 。与传统小说人物不同的是 ,这个睡着的普通都柏林家庭 的五个成员不再是具有表现功能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而是对小说的文本构建和主题延展起 到了至关重要的艺术作用 。在《芬尼根的苏醒 》的混沌世界里 ,所有的男性和女性人物几乎 都根植于乔伊斯塑造的一对用于支撑这一现代神话的抽象的原型式人物 :即“他和她 ”(the he  and the she)。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和她 ”不仅是小说中无数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原始根 苗和基因 ,而且分别代表了男性和女性原则 。“他 ”既是主人公伊厄威克 ,也是其两个儿子 森和桑 ,又是圣 ·帕特里克 、圣 ·凯文 、奥康纳国王或中世纪骑士特里斯坦等神话或传奇故 事中的男性人物 。同样 ,“她 ”不仅代表伊厄威克的妻子安娜 ,而且也指他们的女儿伊莎贝 尔 、凤凰公园的妓女 ,或在街上跳舞的姑娘等等 。这些若隐若现 、虚实难辨的人物都是“他 和她 ”这“共时原型 ”(synch ron ic mode l)的衍生人物或细胞人物 (ce llu la r cha rac te r),他们 像令人难以捉摸的幽灵一样在茫茫黑夜中游荡 。不仅如此 ,这些由“他和她 ”衍生出来的细 胞人物也像这对隐形的共时人物那样变幻多端 ,不时派生出一系列其他人物或生物 。例如 , 酒店老板伊厄威克在梦呓中不断地改换面具或变换角色 ;从耶稣 、诺亚 、以萨迦 、克伦威尔 、 罗马教皇 、俄国将军到一名水手和裁缝 ,继而又变成一条鲸鱼 、一只昆虫 、一头山羊和一棵大 树 。而他的妻子安娜则同样扮演了多种角色 :夏娃 、圣母马利亚 、潘多拉 、诺亚的妻子 、拿破 仑的妻子约瑟芬 ,继而又变为一只母鸡 、一名妓女和一个水坑 。显然 ,“他和她 ”这对超现 实 、超时空的原型人物不但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而且担当了极为重要的艺术功能 。事实 上 ,他们已经成为乔伊斯构筑现代神话的艺术载体和文学工具 。这对抽象的 、概念化的原型 人物既为小说无序的表层结构提供了一种隐形的秩序 ,也使小说的“混沌世界 ”平添了一种 内在逻辑 。像小说的语言风格 、框架结构和叙事策略一样 ,这种原型人物所展示的不是其表 现功能 ,而是其艺术作用和美学效果 。正如一位西方学者在其《后现代人物 》一书中指出 , 在后现代主义文本中 ,“自主和自由的人物消失了 ,它所反映的理念是 ,人物仅仅在叙事中 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Fokkem a 63 )。毋庸置疑 ,《芬尼根的苏醒 》的人物变异标志着英国 小说人物的历史性嬗变和重大转型 。这种人物模式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描写艺术提供了新的途径 。
        二 、《芬尼根的苏醒 》的人物在混沌的文本中充分发挥了代码功能 (c ip he ring func tion), 成为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符号人物 (the sign cha rac te r)。不言而喻 ,《芬尼根的苏醒 》最显著 的一个后现代主义特征便是它独特的语言艺术 。在这部英国文学史上最艰涩的小说中 ,乔 伊斯倡导以“语言为中心 原则 ,高度关注语言的实验和革新 ,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 代码功能 。作者发展了一种人类语言史上绝无仅有的“梦语 ”,十几种外国文字和无数隐 语 、双关语 、杜撰新词以及符号代码纷然杂陈 ,从而使《芬尼根的苏醒 》几乎成了一个充满文 字谜语的语言殿堂 。值得关注的是 ,乔伊斯采用的这种建立在梦的逻辑之上的语言形式不 但为他的人物描写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其小说人物的形象和功 能 。综观《芬尼根的苏醒 》的人物画廊 ,我们不难发现 ,这些带着各种面具在茫茫黑夜中不 断闪现的人物并非一般评论家所认定的最终产物 (end p roduc t)。恰恰相反 ,他们不仅以词 汇的物质形式直接出现在书页上 ,而且还以符号人物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指示作用和代码 功能 。他们身上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象征意义 ,而且还承载着一系列文字谜语和 文化代码 。正如一位批评家所说 ,“当我们认为人物是一个符号时 ,这一符号是表达层面 (exp re ssion p lane)上的一个成分 ,它与内容层面 (con ten t p lane)上的一个或多个成分密切相 关 ”(Fokkem a 44 )。换言之 ,《芬尼根的苏醒 》的人物与其说是文本中一个固定的符号标 志 ,倒不如说是小说中诸多神话 、历史和虚构人物的汇聚点
        作为文本中的代码 ,《芬尼根的苏醒 》的主人公一再折射出丰富的指示意义 。酒店老板 伊厄威 克 (H ump h rey Ch imp den Ea rw icke r, 简 称  HCE )和 他 的 妻 子 安 娜 (A nna L ivia P lu ra2 be lle,简称 AL P)也许是英国小说史上最典型的符号人物 。他们既是“他和她 ”这对“共时原 型 ”人物的主要代表 ,也是文本中的核心代码 。位于迷宫中央的伊厄威克是“现代人 ”的化 身 。他驼背 、耳聋 ,其貌不扬 ,胆小怕事 ,郁郁寡欢 ,常常因无法摆脱他人的嘲弄和流言而深 感苦恼 。乔伊斯经常用伊厄威克的姓名缩写 HCE来称呼他 ,以便抹去他的个性而强调他的 指示意义和代码功能 。作者反复挖掘 HCE的符号意义 ,分别用它来代表现代社会的凡夫俗 子 (H e re Com e s Eve rybody),“到处拥有孩子 ”的人 (H ave th Ch ilde rs Eve rywhe re),一个 犯错误但可以原谅的人 ”(hum an,  e rring and condonab le )。作者甚至用这一符号来代表
“英国高 教 会 ”(H igh Chu rch of England )和 小 说 的 地 理 环 境“豪 斯 城 堡 和 都 柏 林 市 郊 ” (How th Ca stle and Environ s)。同样 ,伊厄威克的妻子安娜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符号人物 。 她的姓名缩写 (AL P)不但具有丰富的指示意义 ,而且在文本中发挥了显著的代码功能 。安 娜体现了她个人的身份 ;利菲娅暗指都柏林的利弗河 (L iffey),并与英语中 L ive 一词谐音 ; 而普鲁拉贝尔则是由英语和法语组成的复合词 ,代表所有女性 。作为女性原则的化身 ,安娜 代表了自然力量和更生法则 。在第八章中 ,乔伊斯不厌其烦地采用了世界各地 600多条河 流的名称来描述安娜 ,以便使她成为自然生命循环的象征和像水一样滋养万物的永恒的母 亲 (Am n is lim ina Pe rm anen t)。AL P 不仅 是 个跨 越时 空 的人 物 (A nna wa s,  L ivia  is,  P lu ra2 be lle’s to be. ),而且“任何活着的女人 ”的象征 (anny L ivving p lu squebe lle),甚至“有可能 作任何解释 ”(ana lytica l p lau sib le)。像 HCE一样 , AL P作为文学代码具有极为丰富的含义 。 它在文本的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上逐渐发展 ,不断衍生出一系列新的指示意义 。人物的这 种指示意义和代码功能在这个家庭的另外三个人物即他们的两个儿子森与桑及女儿伊莎贝 尔身上同样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显然 ,《芬尼根的苏醒 》的符号人物不仅承载着无数代码和谜语 ,而且徘徊在一种开放性 、解体性和扩散性的语言体系中 。在小说中 ,传统的合乎理性 的人物描写艺术已被公然抛弃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人物传递符号 ,再由符号引申意义的后 现代主义创作倾向 。正如美国当代著名评论家哈桑所说 :“后现代主义还显示为人类 (即语 言 )的扩散 ⋯入到空间的黑洞或潜意识文学之中 ———处处都是语言 ”(转引自袁可嘉 328 )  
        三 、《芬尼根的苏醒 》的人物体现了自我的分裂 (the fragm en ta tion of the  se lf)。如果说《尤利西斯 》聚焦于人物的自我 ,并生动反映了人物纷繁复杂的意识活动 ,那么《芬尼根的苏 醒 》则在人物描写艺术上发生了重大转变 ,即从现代主义“以自我为中心 ”的原则转向后现 代主“以语言为中心 ”的理念 。尽管在以《尤利西斯 》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本中 ,人物的自 我往往备受压抑 、冲击或扭曲 ,但这并不导致人物自我的解体 。正如一位批评家所说 ,“中 心依然守着人物没有消解 ,自我也没有丧失 ”(Fokkem a 58 )  。显然 ,人物的自我和身 份是现代主义文本的核心 。然而 ,在《芬尼根的苏醒 》中 ,乔伊斯果断地颠覆了建立在反映 论和认识论基础的传统的 (包括现代主义的 )自我观 ,放弃了对人物心理结构的深度探索 , 而是刻意展示了由“共时原型 ”人物“他和她 ”衍生出来的无数个令人难以捉摸的“自我 ”。 其结果便是导致了人物自我的分裂与解体 。《芬尼根的苏醒 》中的“自我 ”与其说是现实生 活中的人的镜子 ,倒不如说是作者用以体现维科 (Giam ba ttista V ico,  1668 —1744 )的历史循 环论的喉舌和工具 
        应当指出 ,这些在守灵夜的优美的笛声中纷至沓来的分裂的“自我 ”缺乏现代主义小说人物所具有的那种深沉 、复杂和多变的心理结构 。例如主人公伊厄威克似乎并无多少实质 性的 、物理意义上的行动可言 ,他那无休止的梦中之梦仿佛使其成为文本中一个随时可交换 的代码 (an in te rchangeab le c ip he r)。同样 ,他的两个儿子森与桑也并不具有稳定 、完整和统 一的自我 ,而似乎只是文本结构中“现象学意义上的数据 ”(p henom eno logica l da ta)。森与桑 虽是一对孪生兄弟 ,但在小说中却经常为琐事争吵不休 ,因此他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和 两股不同的力量 。在乔伊斯看来 ,伊厄威克一家的人际关系完全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家庭 范畴 ,因此他们所强调的与其说是人物的自我 ,倒不如说是他们的象征意义 。作者的人物设 计无疑受到了历史循环论的影响 。象征着权威的父亲养育了两个儿子 ,当他倒下 (在醉梦 中 )时 ,长大成人的儿子便明争暗斗 ,试图取而代之 。这种事例无论在神话中还是在历史上 都不胜枚举 。由于森与桑已经成为作者的艺术工具 ,因此他们不再 (而且也无须 )具有完整 的自我 。兄弟俩的冲突与矛盾完全超越了个人心理的范畴 ,而是暗示了人间永无休止的对 抗与纷争 。从更为宽广的宇宙层面上来说 ,代表着“对立的均衡势力 ”的兄弟俩的纷争象征 着变化与存在 、时间与空间的对立与矛盾 。就此而言 ,人物的自我已不再是作者关注的焦 点 。兄弟俩在小说中不但经常改变身份 ,而且经常互换角色 ,各自表现出对方的某些性格与 特征 。这无疑表明他们已不再具有独立的人格 ,其自我已经分裂 。显然 ,作者试图通过这一 普通家庭成员的关系来影射包括全部神话 、全部历史和全部集体无意识在内的人类的普遍 经验和生存规律 。总之 ,在《芬尼根的苏醒 》中 ,读者既不能见到像《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中 的斯蒂芬所展示的那种从道德瘫痪到意识觉醒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时刻骚动不安的自我 ,也 无法领略像《尤利西斯 》中的布鲁姆所具有那种沉湎于纷繁复杂且富于层次感和立体感的 意识活动的严重异化的自我 。事实上 ,《芬尼根的苏醒 》的人物不但缺乏一种坚实 、深沉的 心理结构 ,而且失去了一个稳定 、完整 、统一的自我 。在乔伊斯的幽默与讽刺的渲染下 ,他们往往展示出一种“二维漫画式 ”人物 (two2d im en siona l ca rtoon figu re)特征 。换言之 ,这种人 物因缺乏完整的自我而被剥夺了镜像作用 ,从而成为作者手中的艺术工具
        综上所述 ,《芬尼根的苏醒 》的人物既与以道德说教和社会改良为宗旨的传统的现实主 义小说人物大相径庭 ,也与自我意识强烈却又无奈地陷入身份危机的现代主义小说人物不 可同日而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小说人物的内在逻辑 、符号功能以及自我的分裂不仅是对传 统和现代主义人物观的挑战 ,而且标志着现代英国小说人物的重大演变 。由于《芬尼根的 苏醒 》的人物前瞻性地折射出战后西方社会对自主个体的怀疑 ,因此其形象具有不确定 、不 稳定和多重性的特征 。毋庸置疑 ,乔伊斯在《芬尼根的苏醒 》中的人物塑造是一次后现代主 义小说艺术的成功演练 ,它对日后的品钦 、纳博科夫和巴塞尔姆等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人物描 写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解【No te s
 
① 本文引用的作品信息均据 J am e s Joyce,  Finnegans W ake (London:  Fabe r and Fabe r,  1975) .
② SeeThe L etters of D.  H.  L aw rence,  ed.  J am e s T.  Bou lton (Cam b ridge:  Cam b ridge U P,  1979)183.
③ 意大利哲学家维科认为 ,人类历史处于反复更迭和不断循环之中 ,每个周期包括“神灵时代 ”、“英雄时 代 ”、“凡人时代 ”和“混乱时代 ”四个历史阶段 。著名学者艾尔曼在他的《乔伊斯传记 》中写道 ,“乔伊斯对 这位那不勒斯哲学家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E llm ann 351 )
 
 
引用作品【W o rk s C itied
 
E llm ann,  R icha rd.  Jam es J oyce.  N ew Yo rk:  O xfo rd U P,  1959.
Fokkem a, A le id.  Postm odern C ha racters:  A S tudy of Cha racteriza tion in B ritish and Am erican Postm odern F iction.
Am ste rdam:  Rodop i,  1991.
Glick sbe rg,  Cha rle s.  The S elf  in M odern L itera tu re Penn sylvan ia:  U n ive rsity Pa rk,  1963. Joyce,  J am e s.  Finnegans W ake.  London:  Fabe r and Fabe r,  1975.
Steven son,  R anda ll.  M odern ist F iction.  N ew Yo rk: H a rve ste r W hea tsheaf,  1992.
袁可嘉 :《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9年 。
[ Yuan Ke jia.  Essays on M odern ist L itera tu re.  B e ijing:  Ch ina Soc ia l Sc ience s P re ss,  1989.  ]
责任编辑 :  娟
    原载 外国文学研究,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2007年 01期